当前位置:潇湘女性馆 >

热点问题 >百姓民生 >

好的作品可以打通边界

好的作品可以打通边界

“……少年明子,你正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门槛前!”

好的作品可以打通边界

这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冯俐在改编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时在剧本题记中写的一句话。

7月7日~10日,国内首部“成长戏剧”——《山羊不吃天堂草》在第七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作为开幕剧目与观众见面。在多数儿童剧趋向低龄化、娱乐化的当下,这部作品显得有些逆“潮流”而动。因为,它不仅将受众“上调”至不被市场看好的青少年群体,内容上还聚焦了一群与城市少年观众距离较远的打工孩子的成长故事。

但在冯俐看来,对于特殊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比起“语数外”、“数理化”等学科,看似“无用之用”的文学艺术,却是改善人性、建全人格、滋润心灵的“大用之用”;而剧中所讲述的以主人公少年“明子”为代表的进城打工孩子的成长故事,其背景和人群则是对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的见证和纪录,它所表达的生命追问和价值坚守具有永恒意义。因为,无论社会身份、年龄大小,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都站在不断选择、不断成长的门槛前。

“首次与曹文轩合作,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部作品?”

对于记者的疑问,冯俐解释道:“2016年,在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的第一时间,我们就向他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因为中国儿童剧需要更有分量的作品。实际上,曹老师的长篇小说多是现实题材,在阅读了其大部分的长篇小说后,我最终选定了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这部具有结实的社会背景、深刻思想性和独特寓言性的作品。当时,曹文轩老师听到我的选择,沉思了几秒钟,对我点头说:‘很有眼光。’”

在儿童文学领域,有一种文学样式叫“成长文学”,曹文轩的作品在这方面是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这部戏之所以定义为“成长戏剧”就是由此借用而来。在冯俐看来,所谓成长,不仅仅只属于青少年——人的一生都在经历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是在不断的选择中一次次完成的。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艰难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这部同名小说和戏剧,都以“成长”为题,通过一个孩子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孩子走向成人的心灵成长过程,在不断越过“沟沟坎坎”、在诱惑和危机的悬崖边儿上收手驻足,在人生苦难和生活磨砺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长大成人的故事,让观众在这个并不熟悉的社会群体的人物身上,看到熟悉的自己。

但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改变成戏剧作品却绝非易事。毕竟,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凭借的多是文本描述;而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需要通过戏剧动作和人物台词来完成。二十万字小说的情节需要的是“化学反应”后重新选择、集合、组织。因此,好的改编作品应该是:保持小说的文学品质,创造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除了改编过程中的艺术技巧,编剧冯俐希望这两种形式在艺术追求上能够达成一致,那就是同名戏剧也能兼备这样一种“民族性”和“世界性”。

世界安徒生奖评委之一的艾丽森女士曾对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有一句评价:“曹文轩对人生起伏的描写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又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鸣。”对人类共性话题进行具有民族个性的表达,这是曹文轩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他获奖的根本原因。

“我在改编时始终自觉追求着小说所具备的这种品质,希望打通这一点,就可以打通走进剧场的人们(即生活相对优越的城市人群)对剧中这些‘底层人群’的理解;就可以打通成年人与青少年成长心路的理解;就可以打通不同国家的人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好的作品,最显著的标志在于它们可以不受限,打通一切边界。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可以折射出时代的成长、国家的成长。明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看这部剧,相信会有更多的感悟。”冯俐对记者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xnxg.com/rdwt/minsheng/53kjw.html